一、难忘的知青岁月,我和朋友的小小冒险
1973年的秋天,17岁的我和两位朋友王建国、张文华决定骑自行车去四十里外的黄集买花生。那时的我们,刚从上海来到苏北农村插队,生活虽苦,却总能在平凡中找到乐趣。这次小小的“远征”,成了我和朋友之间最珍贵的回忆其中一个。
王建国手脚麻利,是生产队的劳动标兵;张文华头脑灵活,总能想出新鲜点子;而我则自诩最能吃苦。三特点格迥异的年轻人,由于共同的知青身份成了最好的朋友。那天清晨,我们借了一辆旧自行车,带上干粮,沿着乡间小路出发了。秋风吹过田野,阳光洒在肩上,我们一路说笑,仿佛忘记了生活的艰辛。
二、路上的欢笑与思索:我和朋友的成长瞬间
骑行途中,我们不时停下来休息。坐在田埂上,望着远处的村庄,张文华突然问:“你们说,咱们以后会回上海吗?”这个难题像一颗石子,激起我们心中的涟漪。王建国坚信政策会变,而我却觉得:“重要的是现在活出样子。”
路过村庄时,老乡们热诚地和我们打招呼;在黄集,供销社的阿姨偷偷多抓了一把花生;回程时,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农帮我们修好了自行车……这些温暖的瞬间,让我和朋友第一次真切感受到:人与人之间的善意,远比物质更重要。
三、寄出的花生与收获的成长
在邮局,我们小心翼翼地把花生包好,写上上海的地址。我的手指有些发抖——离家多少月,第一次有机会给家人寄点物品。王建国笑着说:“家里人一定会很高兴!”是啊,虽然只是小小一包花生,却承载着我们对家的思念。
回程的夕阳下,我们骑得比来时沉默。一天的奔波让人疲惫,但心里却格外充实。那天晚上,躺在简陋的土坯房里,我听着窗外的虫鸣,第一次觉得:农村的生活,也有它独特的宁静与美好。
四、多年后的回忆:我和朋友的青春印记
几十年过去,我们早已回到城市,但那段骑自行车买花生的日子,成了我和朋友最常聊起的往事。后来,我们真的在房前屋后种了一片花生地,秋天收获时,那份喜悦至今难忘。
如今,每当我看到市场上的新鲜花生,总会想起那个秋天的阳光、乡间的小路,以及我们三个年轻人并肩骑行的背影。青春的友情就像那些花生,朴实却香甜,历经岁月,依然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