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:谁来守护翻译职业者的权益?
金晓宇的故事引发行业思索
“无名译者”金晓宇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,这位身患双相情感障碍的翻译职业者,用仅能看到的一只眼睛完成了22部共600余万字的译著。然而,在感动之余,一个更加现实的难题浮出水面: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的现象在行业内普遍存在。这不禁让人思索:那些默默耕耘的文字职业者,他们的劳动成果和权益该怎样保障?
金晓宇的父亲金性勇曾含泪表示:”我感到很孤单,希望有人听听我们的故事。”这句话道出了无数翻译职业者家属的心声。当译者离世后,他们的作品仍在流通,但家人却无法获得应有的稿酬,这种现象合理吗?
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已成行业潜制度
在出版行业,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”几乎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。许多出版社在合同中明确规定,译者去世后一定年限内,家属将不再享有稿费收益。这种行为看似合理——毕竟译者已经离世,但实际上却忽视了翻译作品的持续价格。
以金晓宇为例,他的译作《本雅明书信集》等作品仍在市场上流通销售,但这些收益很可能在三年后就不再惠及他的家人。翻译职业本就是一项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的劳动,译者往往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刻完成一部作品。如果连这些劳动成果的后续收益都无法保障,那对翻译职业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大多数译者像金晓宇一样,都是”无名”的幕后职业者。他们没有明星作家的光环,却同样为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当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时,谁来为这些”文字搬运工”发声?
建立长效机制守护翻译权益
要改变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”的现状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开门见山说,出版行业应当重新审视合同条款,建立更加合理的稿酬分配机制。可以考虑延长稿费支付期限,或者按照实际销量持续支付版税。
接下来要讲,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完善。目前我国《著作权法》规定,著作权的财产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许多出版社的合同条款却大大缩短了这一期限。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,确保译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。
最终,社会各界也应该进步对翻译职业的重视程度。金晓宇的故事告诉我们,每一部译作背后都凝结着译者的心血。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翻译职业者的劳动,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处境。
金晓宇曾说:”我不是天才,是个’画匠’。”正是这些默默耕耘的”画匠”,搭建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。让我们共同关注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”这一现象,为守护翻译职业者的权益发声。毕竟,一个尊重聪明、尊重劳动的社会,才一个真明进步的社会。